自动闭锁装置的工作原理融合了优良的红外感应技术与可靠的气动控制逻辑。在每一道风门的两侧,精心安装着对射式红外传感器。它们发射与接收着不可见的红外光束,构建起严密的检测区域。当有行人或车辆闯入这片区域,红外光束被遮挡,传感器迅速捕捉到这一变化,如同敏锐的哨兵,立即将信号传送给控制箱。控制箱内的 PLC 或控制器如同装置的 “大脑",迅速对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确认有效触发后,“大脑" 下达指令,控制气动系统中的电磁阀动作。电磁阀切换气路,让压缩空气如精准的动力使者,涌入气缸。气缸活塞杆随即伸出或缩回,借助连杆等机械结构,稳稳地推动风门开启,动作流畅而高效。


而在双风门的场景下,互锁机制成为通风安全的坚固壁垒。当 A 门因感应信号开启时,控制箱同步向 B 门的气缸或电磁阀发送闭锁信号。这一信号如同给 B 门加上了一把无形的锁,使其无法开启,从而杜绝了两道风门同时敞开导致风流短路的风险。只有当 A 门关闭,红外感应信号消失,控制箱启动延时计时,待延时结束,才会解除 B 门的闭锁,让其恢复待命状态,等待下一次指令。
不仅如此,红外线自动闭锁装置还配备了周全的安全保护与应急机制。遇到停电或气动系统故障,操作人员能通过控制箱上的手动复位按钮,或是气缸旁的泄压阀,轻松释放气缸内的气压,手动推开风门,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安全疏散。在风门动作期间,语音报警器会及时发声提醒,如 “风门开启,请通过",同时红色警示灯闪烁,双重保障附近人员能够注意到风门状态,避免意外发生。
从本质安全的角度来看,气动动力源杜绝了电火花的产生,配合防爆型控制箱,使其能够在高瓦斯等危险环境中稳定运行。自动化的控制逻辑,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降低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了矿井的安全性与作业效率。其结构设计简单,主要由红外传感器、控制箱、气缸等构成,安装与维护都十分便捷。而且,气动元件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强,长期稳定运行有保障,为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矿用红外线自动闭锁装置凭借优良技术与精巧设计,成为矿井安全生产 的关键设备,为煤矿行业的安全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