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8605483306
针对矿井复杂工况下风门驱动系统响应滞后、能效失衡的问题,提出气动-电动复合驱动架构,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与多工况能效匹配策略,实现动态响应时间≤0.3s、综合能效提升22%。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气缸直径与电机功率参数,验证系统在风压波动±3500Pa、供电波动±15%条件下的稳定性,满足MT/T 1189-2020《矿用风门技术条件》要求。
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核心设施,其风门驱动性能直接影响通风效率与运输安全。传统单一驱动方式(气动或电动)在变负载工况下存在动态响应不足(响应时间>0.5s)与能效浪费(节流损耗占比>30%)的矛盾。本研究构建气动-电动复合驱动系统,通过气动快速制动(0.3s内完成)与电动稳态控制(定位精度±1mm)的协同,解决矿车偏载(重心偏移≥200mm)时的驱动失效问题。
系统采用“气动主驱动+电动辅助"的冗余设计,气动部分配置Φ100mm双作用气缸,电动部分选用2kW伺服电机。通过PLC控制器实现驱动模式切换:
紧急制动工况: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矿车冲击力>800N时,气动回路快速泄压,气缸活塞在0.2s内完成制动;
稳态运行工况:电动驱动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实现风门微调,定位误差≤±0.5mm。
正交试验表明,气缸直径与电机功率的 匹配参数为Φ100mm+2kW,此时系统能效比(输出功率/输入功率)达0.78,较单一驱动方式提升18%。
基于MPC算法构建驱动系统预测模型,输入变量包括风压(±3500Pa)、矿车速度(0-5m/s)及电机转矩(0-10N·m),输出变量为气缸压力与电机转速。通过滚动优化与反馈校正,实现:
气动回路压力自适应调节:根据风压波动实时调整供气压力(0.4-0.8MPa),降低溢流损失(溢流阀开启频率减少40%);
电动驱动转矩前馈补偿:结合矿车速度预测值,提前0.5s调整电机输出转矩,消除惯性冲击(转矩波动幅度降低65%)。
仿真结果显示,系统动态响应时间从0.52s缩短至0.28s,超调量从12%降至3%。
在模拟矿井实验平台中,测试系统在三种典型工况下的能效表现:
低风压工况(风压1500Pa):气动回路关闭,电动驱动单独运行,能耗为0.8kWh/次;
高风压工况(风压3500Pa):气动回路启动,电动驱动辅助微调,能耗为1.2kWh/次;
变负载工况(矿车偏载200mm):复合驱动协同工作,能耗为1.5kWh/次。
实验表明,系统综合能效达82%,较传统驱动方式提升22%,年节电量可达1.8万kWh(按单台风门每日运行50次计算)。